51WORLD李熠:仿真、平台、AIGC,克隆地球下半场的三个关键词_数字_应用_Sim-One

如果一家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把目标定在了“全地球”这个范围,你会认为这是一家靠谱的公司吗?

8年前,伴随着51WORLD的创立,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地球克隆计划(EC)也随之诞生。

通过创造一个真实、完整且恒久的数字孪生世界,让现实世界变得更高效、安全和美好,是51WORLD的终极美好愿景。为此,他们制定了一份长达15年的“五步走”战略,去实现对于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的克隆。如今时间过半,这份克隆计划完成得如何?

8月18日,在第六届地球克隆计划大会(EC6)上,51WORLD创始人兼CEO李熠首次公开展示过去了51WORLD这8年克隆地球的成果。

△51WORLD创始人兼CEO李熠

“通过8年的时间,51WORLD在人与建筑、车与道路、水与城市三个领域产品技术与商业闭环程度,为地球克隆开启下半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熠表示。

这里,李熠提到的是前三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2015年-2017年),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将建筑设计与体验进行了VR 3D化,实现跨越时空的沉浸看房,并将业务扩展到园区及城市领域,构建起克隆城市的基础要素,实现第一阶段商业化的技术与资金积累

第二阶段(2018年-2020年),通过结合数字孪生与IOT数据,将数字孪生业务扩展到交通领域,并将第一阶段商业化积累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到自动驾驶仿真领域;

第三阶段(2021年-2023年),将业务扩展至水务水利,基于第一、二阶段沉淀的数据标准(AES)、生成管线(AI)、行业应用(API)、数字资产(DTA)等积淀推出面向PGC/UGC的WDP平台,加速数字孪生应用普及。至此,地球克隆的核心要素已基本集⻬,并已形成社会与商业价值的闭环。

李熠指出,当前数字孪生行业存在数据标准、创造成本、应用价值这三大行业难题,下半场地球克隆将围绕三个关键词——仿真、平台、AIGC展开(关于自动驾驶仿真,请参考往期文章《自动驾驶仿真,究竟在仿什么?》《OpenX系列标准:自动驾驶仿真的通行密钥》),推出系列产品矩阵以此不断降低数字孪生世界创作成本,激励更多的人和组织参与到克隆地球愿景。

为此,51WORLD正式发布WDP5.0版本,这款2019年推出数字孪生创作平台,旨在为全行业搭建一个“低门槛、高质量”的开发平台,加速数字孪生普及。此次升级,带来三大能力维度升级。

首先是全新数字底座AES5,支持更大、更精、更活的全要素场景生成,生成效果更加细腻真实,实现场景质量提升200%。

然后是全新场景编辑器,提供下一代对象式场景交互接口,支持粒子特效、材质替换、地形编辑、数据驱动等特性,对象式开发更符合开放者的开发习惯,制作效率提升100%。

全新的二开平台,支持3D设计协作,即时预览,一键更新发布应用自动更新,一键分享影视级三维场景,支持跨多终端查看,让开发周期节省30%。

随后,李熠接受了包括「智车星球」在内的多家媒体专访,以下为采访实录,有所删减:

1

英伟达是值得尊敬的合作伙伴和学习对象

媒体:51Sim-One(全模块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是使用WDP作为研发基底吗?还是另外一套开发的体系?

李熠:它们有一些共通,但仿真软件是一款完全独立的产品,有自己完全独立的自研系统。在道路编辑上,它会和WDP有部分共用,真实世界就是路、车、房子、植被、水等,我们会把一些核心技术模块化和抽象化,尽量能够复用。

自动驾驶我们正式立项是在2017年的10月9日,它是从第一行代码开始这么多年一个一个垒上来的,中间可能会借用一些平行团队的技术到里面。但它是先从车开始,车就包括车辆、传感器、动力学、环境影响因素,再到现在的数据驱动、感知仿真,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了,那个时候WDP还没有深度做车。你可以理解我们的自动驾驶仿真80%都是完全独立的,20%要共享。

媒体:51Sim-One与英伟达的Drive Sim有什么区别?

李熠:英伟达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多年学习的对象,地球克隆计划也是学习英伟达GTC线下峰会。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英伟达是一家非常令人尊敬和值得学习的公司和伙伴。

关于产品上,51Sim和Driver Sim在定位和应用上的一些差异化和共同化,我可以说一个大概,首先Drive Sim是在Omniverse平台架构下的应用,我们也跟Omniverse平台大家有探讨合作,很开放。我们完全没有感受到在中国市场大家是竞争的关系,几乎是零竞争。

我们要做的是各取所长,把大家各自的专长给发挥好。英伟达核心是卖GPU它所有在做的事都是为了能够让GPU有更多的应用场景、更多的价值,51Sim也是调用的英伟达GPU。中国市场有自己的特性,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客户、生态、教育等方面我们会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也开放地和Omniverse平台探讨汽车从设计端到数字工厂,再到仿真整个全链条合作的可能性,共同为汽车厂商提供更好的AI训练、仿真以及数据驱动。

媒体: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与WDP平台是同一级别吗?

李熠:Omniverse(应用范围)更大一些,我们一定要知道怎么向老师学习。我们往后的发展也会在中国的市场把WDP逐步完善。目前大家是不同的路径,但最后到达的是同样的终点。英伟达前段时间宣布的Earth-2,就类似于我们说的地球克隆,这是很有意思的。Omniverse是英伟达下一个类似CUDA的东西,他们可能会用成千上万的人做这件事。我们在这个领域单靠自己是不可以的,但是靠一个行业的生态我认为是有机会的。

WDP上面承载的是行业数字化、数字孪生、仿真、AI等,Omniverse现在承载的是AI、渲染、3D等,有很多相似,也有很多不同,但最终应该会走到一个趋同的方向,时间五年起。

媒体: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日益推出和广泛应用,您如何看待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就此51WORLD采取了什么防护措施?

李熠:数据安全是任何一款产品和服务都绕不开的,我们的数据驱动闭环里面专门有个模块就是关于数据隐私的。我们非常重视,也绕不开,但是要结合行业伙伴一起做。不仅是路上、车辆、人的信息,还有地理信息,地球克隆有很多地理信息的东西,我们都需要做合规处理,需要联合相关机构。有些标准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就执行它的标准,有些标准没有,我们就要积极主动跟主管部门探讨。否则闭着眼睛做,做到后面突然踩个急刹车,对企业伤害很大。想要长久发展,在很早的时候就要重视,宁可牺牲一些时间和成本,都要做到数据合规和数据安全。

2

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缺一不可

媒体:51WORLD AIGC产品的大模型是借助第三方的大模型,还是我们针对某个大模型进行了全面的训练?

李熠:从我们的定位和特长来说,肯定不会去做底层大模型,我们的强项是关于3D、数字孪生、数据驱动、生成以及应用上。我们把大模型看成一种底层的能力,所以在垂直领域,会基于市场上一些比较主流的大模型去做开发,像GPT、国内的讯飞、百度,我们都很开放与这些大模型进行合作和交互。

媒体:现在能不能通过2D的图片去生成一个3D模型,现在会在这个方向有些布局吗?

李熠:我们的技术路线不是走图片生成3D的方向,这是另一套技术路线。我们的技术路线首先需要理解人表达的世界,我们先要对这个描述进行语义化,语义化完以后,第二步就要适配我们的生成系统。我们有一个完整的AES数字产品和数字结构,语义到AES数据接口的对接就是这里面的核心Knowhow,看看你脑海中想的和系统最终生成的是否接近。

媒体:数字孪生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还会有哪些拓展?

李熠:我们的主旨方向是安全、高效、美好。比如气候模拟,气候模拟超级难,我们现在也没有完全做到,甚至只是幼儿园水平。但我为什么要去做,因为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对未来越来越不可预测,地球克隆这么大的事情如果真做成了,它对我们生活会有极大改变。我一直认为,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结合点才是公司可以长期去做的方向,缺一不可。

纯粹的商业价值容易迷失方向性,太看重社会和公益很可能没有足够的经费,所以像我们这种民营科技公司就是要找交叉点,这个交叉点找到了,你就有机会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先从建筑开始,然后是车和道路,再到水和城市,三个关键词就能概括我们八年时间做了什么,未来的想象我认为是无限的。

往更远一点说,我们希望能用过去2%的能耗,让世界上足够多的人体验80%的美好生活。具体点就是让更多人去看世界,体验更好的教育,当孩子想学习海底知识时不用真的去潜水也能生动、沉浸式地感受体验。

我认为这是地球克隆的终极意义,解决资源矛盾、发展不持续的问题。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BIM管理平台-数字孪生系统

媒体: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数字孪生存在非常大的市场增量,也有很多企业在切入,应该有很多投资人都问过创业者这个问题,如果阿里、百度、腾讯干同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李熠:大家各自找好自己的定位一起干。其实现在这一代的创业者、企业已经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现在缺的就是一股大家都想干的劲儿,这才是这个时代应该去鼓励的。

现在大家都变得非常务实,变得非常聚焦。过去几年我们看到大厂的策略调整是专攻主业,边缘化的业务在不断缩减,那些在市场上暂时还没有完全被证明、还没有形成大规模应用的,就是创业公司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大家想得很清楚,各自干各自阶段应该干的事情。

同时,现在的创业的模式也变了,2015年我开始创业时,那时候是以互联网生态为主,偏商业模式创新,所以底层技术和要求门槛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化,你把这个模型跑通了,我砸一笔钱,招一拨人,一个月就迭代出来发布。现在看看中国在做的,哪一个水浅的,哪一个领域说进去三个月就成专家的,不可能。你要敬畏每个行业里面真正有壁垒的一些公司和专家,这不是靠速度、互联网、创新,每天工作18个小时就能解决的,都是长年的积淀。所以现在还有的创业机会大多都是硬科技,技术门槛要求很高,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没有了,所以反过来更不用担心了。

3

随时准备进入元宇宙

媒体:目前公司品牌分别服务于自动驾驶、数字孪生、元宇宙场景,到场景和产业应用,自动驾驶和数字孪生有很多落地场景了,元宇宙还是比较远的,有观点认为元宇宙它的入场端没有普及,比如进入元宇宙VR眼镜这些,您怎么看待元宇宙的意义和落地?

李熠:提到了我的伤心事,我刚创业的时候就说是VR的元年,这个设备再过两年就普及了,然后就进了VR的坑。我现在心态特别平和,当然如果终端的硬件能像手机一样普及,我们肯定是最大的受益公司之一。我们从八年前就开始准备,准备了三年、四年、五年,后来就不设时间期限了,什么时候Ready我们什么时候实现就可以。

元宇宙以前叫虚拟现实,就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认为它有三个瓶颈最需要去突破:

第一大瓶颈是硬件,这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我们很期望这些顶级的硬件厂商,例如像苹果去推出。但即便是苹果也很谨慎,一款硬件铺垫了近十年,还要等到明年才发,我们就知道有多难。

第二是内容端,我们在致力于解决内容端,元宇宙AIGC就是内容端,内容端成本指数级的降低会极大普及元宇宙产品的体验,我们认为它是未来行业的基础设施。

第三是成本,这里的成本主要指的是使用成本。当前可以做到让元宇宙的体验很轻量化,推送到某一个终端,成本的临界点还没有到来,就是因为量不够,如果同时有一千万人在使用这个服务,成本还可以降低90%。如果是一亿人在使用这个服务,成本可以降低95%,甚至到98%,这就是一个最基础的规模项目,因为它在云端。

我认为2030年之前大家能看到和享受这样的服务是大概率事情,明年、后年都是尝鲜型的。

4

中国企业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业务

媒体:目前公司的人员规模,研发和技术人员占比,和销售人员占比。

李熠:我们现在是500人,研发占一半以上,专职销售就几十个人。

媒体:AIGC的应用是否会导致企业架构、人才上面的一些调整?

李熠:组织架构上的影响确实还没办法回答,我需要实践。我们每六个月就要调一次组织架构,我们也会思考怎么样让这些AI全面进入到我们的工作、产品和服务,让组织更高效地与AI协作,这都是全新的课题。但我觉得从人员结构上已经感觉到明显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初级工程师、艺术家,他们面临很大的挑战,现在AI能替代你三年所学的基础知识,人更多是要去修正AI做不好的20%,你能否有修正这20%的能力很关键。

媒体:现在在澳大利亚、土耳其、日本已经有了一些案例和场景,我想了解一下,将来咱们在海外的团队和布局以及未来的出海发展计划可以跟我们讲解一下吗?

李熠:我们下半年公司定了一个战略,希望在五年的时间海外的收入能够跟国内的收入是一个五五开的情况。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计划,也要谨慎去做。海外合同的履约、回款、交付可以说完胜国内,但是它的体量不够大。我们花了一些时间去试点,用非常少的人,到欧洲、中东、东南亚市场,看看我们的产品在海外客户买不买账,正是有了试点数据,才有了现在这样的发展计划。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和业务,以后的不确定性非常多。

怎么做我们想得很清楚,先用中国成熟的产品复制到海外,我们做的地产、园区、城市、交通,很多在国内都很成熟。这些产品应运而生的背景是中国在做大基建,所以全世界哪些国家在做大基建,那就是我们的客户,比如土耳其,就是一个基建狂魔。

等我们在中国完成了基于AI的一系列的产品,包括AIGC,平台、仿真成熟以后,我们就可以到欧美、到中东这些市场,去直面同一个起跑线的竞争,这个还需要一些时间去落地。

等这些都完成了,才会走到比如海外研发中心这一步,那时候会有更多收入、品牌和产品技术的支撑,才是一个更加Global的公司。我们现在是销售出去,产研都在国内,到2030年应该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研发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标题    51WORLD李熠:仿真、平台、AIGC,克隆地球下半场的三个关键词_数字_应用_Sim-One
浏览量:0